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19歲〉

19歲
總是特別感傷
當你發現從前的朋友
小時候如同一窩雀鳥
巢再一起
如今羽翼豐滿了
各自翱翔

看著你們現今的照片
跑馬燈似的慢速瀏覽過去
好多不熟悉的面孔疊在一起
知道大家過的生活過多麼不一樣
不一樣的生活圈。。。的感覺
也想想自己過的生活如何如何

當我在黃昏曉時騎著機車
斜著頭望望天邊
彩霞告訴我 雲還是那樣的飄逸
時間流逝的到底多快
其實。。。不過就短短的七八年

19歲的冬季正要來臨
寒風的額頭衝過了起跑線
。。。它要邁向成年
那是我們小時候特別希冀
亦最最嚮往的。。。大人生活
遠遠的你
說說。。。
未來的道路
將要如何如何走
我微微頷首
說說。。。
在時間的銀河裡漂遊
在火星的隕石丘旁生一盆生命的花火
在日月星中化為一顆細小的飆塵
光速暢遊

戰爭的思辨

本人很喜歡閱讀歷史,羅貫中算是我的啟蒙老師,小學到國中讀了整整三遍的《三國演義》,近乎狂熱,接著開始接觸中國史與西洋史,然後把所有事件拼湊成一條龍,為什麼說是龍?因為大事件常帶著小事件出現,像是龍披了一層鱗一般。國高中時期再加上地理知識的齊備、經濟原理的初步了解後,我開始思考人類歷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戰爭(war)。

對於戰爭一名詞,我想我的理解是出於「自私」(selfish)這個因素。人性百樣,貪婪卻常居首。社會這樣不斷的發展下去,極容易造成社會不均等,那些慾望強、野心大的人總想著如何征服、拓展;相對於寡慾望、小野心的弱者,將產生階級的分別。在資本主義社會來說,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他們採取民主多數決去制憲、讓菁英來掌控政府、發展政經政策;另一點,也就是族群與國家的林立,不同膚色的人種、不同國籍的人民,彼此間亦存在著一道隱形的帷幕,當這帷幕動搖時,將帶出紛爭;當帷幕消失時,有兩種情況:其一為出於自私利益而引發戰爭,其二為互利共生而達成融合。但第二種情況在人性面中依然可能充滿著爾虞我詐。

想想在一個弱化的動盪時期,人民生命十分低賤,此狀況下,歷史推陳出兩種主流理論,一為民主革命,二為布爾什維克革命,兩者皆脫不開「革命」(revolution)。革命的基礎來自於對革命成功、建立新秩序的美好憧憬,換句話說,也就是換取和平的生活。但革命的過程中,勢必會爆發戰爭。這些戰爭包括有系統的大戰役、亂中有序的游擊戰,到二十世紀開始風行的生化戰、科技戰。而這一群群的革命者中必有其領導者、有其目標與口號。這人民革命中,有為獨裁者(ditactor)的出現,他們掌控了軍政與民心,其個人意志有辦法席捲群眾,動用軍力更能侵犯他方人群與土地。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構成戰爭不可或卻的因素。人類文明經由經驗的累積與代代相傳而形成的。人們也因慾望的不斷增加而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技術,有需求而開始使用符號,接著文字則配合語言而誕生。有知識的人、識字的人,在古代常被認為是高階級的人,這些人成為菁英,開始去領導眾人、制定政策、建構社會。若干年前,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文明滋長、茁壯,直到文明壯大、人口增加,族群擴大的現象勢必壓抑他族的利益,進而引發衝突與戰爭。這一切似乎又回歸到人性的自私。家國式的自私是家國式的利益考量擴張的必然展現。不識字的人民被領導,亦有極大的機會被化為民粹;換句話說,他們容易受騙,是政治軍事考量下的棋子。歷史有其興衰、有其輪迴,此誠必然也;文明有其興衰,基本上卻會被傳承下去,傳承著技術、文字與文化。

競爭(competition)是戰爭的推動因素,它是自私的強化,當人民互相競爭,會產生多種不同的結果,激化的競爭將加速人腦的思維,是知識爆炸的催化劑。商人彼此競爭為典型之例,創意(originality)一名詞亦隨之誕生,並成為新世界寵兒,多數商人為自己利益的擴大而想出吸引顧客的手段,這將發展出多元的創造成品,是創意的實踐。但文化的累積速度極快,特別在這個高資訊時代,「天才」(genius)這種人物就更受歡迎了,天才較有能力能想出常人想不出的創意,他們較能因發明事物而改變世界。這樣的狀況卻也無可避免地加速了人類知識水平的差距。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浮華虛麗的城市舞台,不同知識水平的人進行競爭,俗語也常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曾經有學者提出「戰爭的藝術」(The Art of War)這一個詞彙。藝術本身是千變萬化、帶有審美色彩之表現。戰爭就某些方面來看,的確帶有藝術層面。舉例來說,「策略謀劃」即是典型藝術的呈現,當我軍明擺陣型,卻暗渡陳倉時,創造出克敵制勝的局面,這就帶有藝術中神妙的成分。成語「兵不厭詐」,指的是戰場的瞬息萬變,兵士們必須學會冷靜判斷的功夫。戰爭在此狀況探討下,似乎對於某些人人有莫大的吸引力,它的魅力造就了兵法家、軍師、將領以及縱橫家。這些人著迷於戰爭的理論中,更以實踐其思想為目標而專注於每一場戰爭。兵法家寫成兵書、軍師策劃好謀略、將領九州爭天下、縱橫家挑動戰爭,如此來看,戰爭的起因又回溯到人性中「自私」的那一面。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完成的文學名著《戰爭與和平》,反映的就是一體兩面的生活,有戰爭就沒有和平;有和平就沒有戰爭。不少文學即是為戰爭而產生:西方兩次戰爭時期,雷馬克完成了《西線無戰事》,東亞日本殖民下出現了保皇文學,中國出現反共抗戰文學、解放文學。可看出很奇特的一點:部分文學替戰爭這位「SIR」服役,而且是心甘情願的去服役。因為戰爭的慘烈,某些文學家發願要寫下這些故事、加以自我的想像來改造;也因為沉迷於戰爭的狂熱,更有不少文學家用文字來榮耀戰爭。文學家不同於史學家,文學家乃發揮自己的意志來描繪戰爭,不同於單純記述戰事始末的史學家。人之所以為人,出於擁有「自我意志」,意志因戰爭的爆發,瞬間點燃了導火線,開始快速蔓延。在自我意志的實踐下,戰爭文學也往往帶有自私的成分了。

戰爭二字,可以分解為「單戈爭」,也就是拿起一件兵器,向他人爭鬥廝殺,爭鬥廝殺造成了流血喪生、血海仇深,是相當慘烈的一檔事。老祖宗從造詞的過程裡讓我們看出了戰爭的本質。戰爭是如此可怕,但古今中外、歷朝歷代,戰爭似乎與休止符無緣,探究其原因為何?一樣是出於人性的自私。總有崇拜戰爭、熱愛戰爭、塑造戰爭神話的人。這些人往往就是先前提過的獨裁者。這些皇帝、國王、總督、將軍常自以為自己是大思想家,利用其擁有的權力來控制眾人,進一步去洗腦眾人,接者歌頌戰爭的美好,輔以種族理論來激起敵愾同仇。活生生的例子:二戰時期的日本人曾奉上「軍神」稱號給上將乃木希典,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獨裁者發動戰爭,戰爭使得不少人民盲目了,盲目的崇拜、歌頌戰爭。

戰爭本指相互殘殺,是格鬥的強化詞。隨著人類文明的成長,戰爭演變成不同形式的樣貌,有商業戰爭的出現,打的是計略戰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降低對手的防禦力;也有所謂的糧食戰爭,運用「壟斷」(monopoly)、「經濟制裁」等手段來削弱敵對勢力經濟基礎,進一步的危害到敵國的人民。這兩種戰爭所演變的型態在現今不難看見,電子科技跨國公司的競爭、糧食資源的競爭、經濟作物的壟斷,或是給予敵對國家經濟封鎖、禁止通商等等。這一牽涉的個人、企業乃至於國家的基本利益,而追求利益的極大值更是個個國家、企業的終極目標,「自私」這個小小的出發點變被無限運用、放大了。這麼做往往也產生了很多不好的後果,產生了不少的新仇舊恨,無可避免的,這兩個概念也是肇因於「戰爭」。

 科技進步,八九不離十和戰爭的爆發有關,當人類過的安逸祥和、豐衣足食,便少有進取之心。而有戰爭而無和平時,不少的資源人才被轉移去開發新式武器,間接地導致鍛冶技術、航海技術、電子技術、生化技術的進步。而陸陸續續的進步之後,人類的壽命延長了,地球上的人口開始暴增,部分資源卻日益枯竭,大大地危害了後代子孫。於是若干年前,馬爾薩斯針對人口增長問題而提出了「戰爭與人口的關係」,指的就是這個問題:戰爭導致了人類科技進步、人口增加;戰爭亦死傷了不少人,相對減少地球負荷。據其理論,必須要有大量的人口在一段週期內快速死去,因戰爭而死來救後代子孫是一個鬼點子,人性自私,誰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下一代的和平呢?

整理上述一些戰爭的問題,我想問問自己:人類社會到底該不該有戰爭?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不代表我是戰爭支持者。因為人性中自私的那一面必定存在,而人類又是兼具智慧與群居性的動物,人們用智慧發展出技術、有群居的本能而發展出群落,群落中產生首領,首領漸漸開始獨裁,獨裁向外擴張,進而發動戰爭。戰爭時期,技術開始快速發展,科技漸漸的進步,人民生活水準提高,開始拓展城市、發展經貿。到了高智慧時代,技術發展已臻成熟,新式武器的出現,舊時代、舊帝國因不斷革命而瓦解,政治發展出民主與共產,商戰、糧食戰又開始出現。直到現今,我想,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是人,是單一的個體,擁有自我意志。雖然戰爭會死傷不少人、拆散許多家庭,但戰爭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我們能有今日的生活水準,很多也是拜戰爭之賜的。而這些死去的戰鬥英雄,他們用他們的犧牲來成就後代子孫的和平,我們現在的確生活的不錯,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他們是否是「無私」而不是「自私」呢?我想這沒有絕對的答案,端看你站在哪個角度看待此事了。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流落之歌〉

步入漫長夏夜裡
遊走於螢幕中的遊戲卡片
按鍵動作之頻繁
暴怒了我的母親
十九歲的徵候如同一把鐮刀
劈開外表的平靜
一波又一波
不安與壓抑
濺上心頭

拋開一切
曬著夜色離開家門
沒有目標的流浪他方
今宵落腳何處
沒有設想更沒有定論
手頭上僅有的銅板、紙鈔與卡片
是尋找落枕處的鑰

踩著遍地的黑色
深巷裡邊閃出一條灰狗
哀傷盲目憤恨自牠眼中傳遞
無家可歸的是牠
還是我

夏雨驟起
從台北游離到中壢的街頭
午夜過後的火車站外
依然站著無數的計程車
不停叫喊”搭車100
他們好累
大家都想回家

中正路上宰牛肉的叔叔
隔天清晨送青菜的伯伯
看著路過的我和我身後的遊魂
自眼中激盪到心中的
是步出社會的警鐘聲

沒有燈的路無盡的長
       步履拖著疲憊想像能安穩的酣睡在草蓆上
       混進暑期學生宿舍偷一個沙發
       蛇虫蚊蚋賜我慘夢
       本想著往後幾日該如何自己打拼云云
       瞬間一切被熱水澡佔據
       數著錶上移動秒針的分釐
       該是回家的時候了。。。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日本作家

今日接觸三位日本作家:

阿刀田高:作品頗驚悚,其短篇控制得恰到好處,容易讀完,非常值得一看,作品《拿破崙狂》,實為短篇小說集。

川端康成:依然被其強烈的唯美風格迷住,其描述到至臻至美處,近乎掉淚。作品《伊豆的舞孃》,極短篇,風格濃烈,與《雪國》、《古都》、《千羽鶴》同獲諾貝爾文學獎。

村上春樹:近幾十年日本的多產作家,其《挪威的森林》、《舞‧舞‧舞》、《神的孩子都在跳舞》等小說甚至成為台灣流行歌、餐廳的題材,個人認為其大眾風格性極強,小說品質卻依然很棒。長篇作品《海邊的卡夫卡》多線描寫,已經吸引我很深,這兩天有決心把它讀完。


日本小說裡的詞彙比起他國小說來說更容易打動我,以「便當」二字為例,看到「便當」二次出現,頓時親切感增加,在曾被殖民過後的台灣地區,保留了「便當」一詞,我想這可能是很多台灣人共同的記憶,也是不少台灣人對日本國有著潛在好感的原因吧!─今日沉思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無題> <小旦><從軍行> <十五夜>


雒淮閣詩稿 壬辰 夏 五月十七

<無題六魚

迴燕逡巡繞海渠,俯觀靜俟捕淵魚。
人生逐影光陰渡,恰似飛鴻獵水漁。

<小旦七虞

臺前巾幗步盈趨,行止娉婷不讓鬚。
仙舞挪移聲婉轉,當時容俊比周瑜。

<從軍行八齊

新戰皇天下庶黎,勞師苦眾首隳黧。
一朝國賊權傾野,十月圍城萬骨淒。

<十五夜九佳

籠燭登高八百階,臨風對月望天涯。
光陰若水飛濺去,揮淚傷心獨遣懷。

胡淑雯 演講講綱

小說的空間
從白色恐怖,與一份失敗的訪談說起

小說的復仇
Toni Morrison談寫作的意義Take back my integrity
將個人在大歷史中被剝奪的正直、身為人的一致性,一筆一筆要回來。

對現實的質問
令小說,或文學,必然是關於失敗與失敗者的
(「敗者」包括「敗壞者」、「敗德者」…)
以卡夫卡的「變形記」為例

以及:
Steinbeck史坦貝克的Cannery Row 製罐巷。
Tennessee Williams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慾望街車。
Toni MorrisonBeloved摯愛(另譯「寵兒」)
Dostoyevsky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
Sherwood AndersonWinesburgOhio小城畸人。
Nabokov納博可夫的Lolita羅莉塔。

陰影與孤獨
異鄉人(陌異者)的孤獨。卡繆的「局外人」:莫梭。
卡夫卡式的孤獨。無法言說、人間失格的「怪物」。
蛾的孤獨。「慾望街車」的白蘭琪、與「最藍的眼睛」的Picola。一種陰性的、客體的創傷。想撒謊而不能。
麥田捕手的孤獨。想誠實而不能。

創傷與創傷記憶的不穩定感
傷口在發炎/發言,發炎的傷口在發言…

小說的功用(假如它有用,必也因為他不打算有用)──
給愛蜜莉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了解、保持沉默)
陌生人的好心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慈悲、對殘忍的克制)
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compassion對他人之痛苦表現出強大而深刻之同情,以至於,渴望將痛苦消除。利他主義的傾向。)
不問救贖

Feeling

很特別的一個晚上,啃食著一大張黑巧克力,啜飲著一杯阿薩姆紅茶,更因緣際會地去聽了場演講。一切都是偶然,沒有事先安排,很巧妙的組合與相遇。

這樣的晚餐讓我細細的體會到自己身體的變化,當一口一口巧克力嚥下、通過喉頭、順著紅茶滑到達胃裡,唾液不斷被分泌,舌下出現甜甜的味道,喉頭也因為油脂的溶化而燒灼,膀胱也漸漸的被紅茶分子充滿著,肢體不斷顫動,思緒卻更清楚。

以往的經驗來說,我很容易遺忘。但今晚的感覺十分濃烈,不易散去。 一切都存在於偶然,雖然身體出現這些奇異反應,心裡卻沒有違和感,處之泰然。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樹影> <實踐> <暢銷> <懷古> <友喪>


雒淮閣詩稿 壬辰 夏 五月十四 七絕五首

<樹影一東

木間無處起涼風,吹入擎藍闊宇穹。
遙海洗空成鏡日,萬支新綠映光叢。

<實踐二冬

寶剎初晨報曉鐘,小施主探大師宗。
何能轉運財源進?履步承平地化墉。

<暢銷三江

十年夜雨落寒窗,存稿積山若海江。
澹待叢編洛紙日,載輿印轍輅城邦。

<懷古四支

平野風輕駿馬馳,塵樸散進武侯祠。
側聆川蜀孔明笑,埋沒千軍化一碑。

<友喪五微

別臨一際上玄衣,揮筆墨橫輓素幃。
情繫同窗滄海憶,斯時水逝彼君飛。

我生活的國度,獨處,對話,行遊

台灣,地理位置上是個南國,夏季氣候炎熱,冬季則潮濕寒冷。雖然在氣候上有著這麼極端的感覺,卻是我從小到大生長的國度。

氣候的特殊影響了我對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在一個大晴天,萬里無雲、太陽朗照之時,我會獨自帶著我的單眼相機,搭著台鐵,搭到福隆拍攝天海一色,或是搭到鹿港,去體驗人文薈萃的台灣民風。在那些時間、若干地點,會不時的遇到各色人們,有的和善親切,很少會冷漠以對,在用餐、買東西與當地人們的對話之中,如同拼圖一般,我可以慢慢拼湊出台灣人的好,以及風景的秀。

若遇到一個微陰的天候,我則會龜縮在房間裡,因天色昏暗而打開電燈,開始閱讀,陰天是我最常拿來閱讀的時刻,在閱讀的過程裡,總會配合天候的不定生出不同的情緒,有時情緒激昂,有時多愁善感。這些時候的一次次累積,我也認識了不少作家,這些作家來自世界各地,寫著他們國度裡所發生的故事。而我呢?正興起的品味著他們的經驗,同時存入自己的經驗裡,寫在這本無形島國的日記簿中,留著以後回憶。

濕冷的時候,過敏總會不定時的找上我。在天雨的台北,加上一陣涼風吹過我的背脊,幾道噴嚏就躍出了鼻子,放射狀的噴濺到身上,有時身旁有人看見,叫我情何以堪?於是過敏成了我的噩夢,像個惡魔在我的心上打洞。免疫系統喪失功能,我只能躺在床上,宛如洩了氣的皮球被包覆在厚厚的衛生紙裡,此時只能獨處,想東想西想女孩,天馬行空的,漸漸的也就進入夢鄉。印象中的過敏時刻,南國氣候的多變,如同毛氈依附在我的腦海,想忘也忘不了。

這個國度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氣候聯繫著人、事、物,二十四節氣讓我們依循著去生活,天氣預報讓我們知道出門是否要帶傘、紫外線是否高到要戴帽。氣候牽繫著人與人的心,更是人們對話中常提及的話題,「今天天氣好好」,這是我們所熟知的對話開場白,從獨處到相處,從相處到行遊,南國氣候的多變波動著人們的心,也讓人們湊合在一起,在這塊土地上寫出自己的日記、畫出人生的藍圖,藉著不斷的「行」來成長、偶爾的「遊」茁壯。身為台灣這個氣候之子的國民,讓我有深深的體會。


    

回不去的年代

在我的印象之中,記憶大多是模糊不清的,若真要從中挖掘,那可能會發現很多關於電玩遊戲畫面的記憶。記得五歲時,家裡有了電腦,那時是1997年左右,是電子時代的萌芽期,我搭上了這班急速行駛的列車,中途沒有在下來過。

上代的人們在他們中年時才搭上這波電車,開始適應。而我們則是順其自然的跳入火坑(在我的思想中它可被稱為火坑),這波電車讓我們一天用若干個小時來面對它,或許當下的我常安心的說服自己電腦好好玩,而我母親的解讀是:不要老是打電動。在以前沒有電子用品與螢幕的年代,人們鮮少近視,而如今,近視患者成長率是居高不下,絕對和這波電車的魅力有關,而我自己也是受害著之一。上代人的童年印象裡充滿的是田野追逐與空氣的清新。而我們這代呢?轉變成螢幕亂流與空氣的混濁。

父母親曾拿他們小時候的相簿給我看,照片多是泛黃的,畫面中的景物卻已不復存在。照相術被發明不到一個世紀,但它帶給人們另一種記憶活動的空間,將時光定格成一張張相紙,展覽在時光迴廊裡。接著攝影術的出現嵌入了聲音,儲存一整段活生生的時光。

如今我看著自己兒時的相簿,記憶感觸已沒有那樣的深。時光迴廊似乎隨著時代演進而縮短,人的記憶也隨著時光飛逝而蒸發許多記憶。不少記憶多充斥著電玩畫面,若能無聲蒸發也好。既已生存在這樣科技發達的年代,雖然心裡有著一些怨嘆,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有一件不會改變的事:時間一直在流動。人們推算出一天二十四小時,約定成俗後以為公約,科技與知識不斷進步,但就現狀結構推斷,人的文化水平差異是越來越大。有人成為電腦的附庸、螢幕的奴隸,將時間無止盡的投入在這機器中─一台十分複雜運算的系統,他甚至成為了維繫人們感情的橋梁,e化的強大感染了全世界除了沒有接觸電子產品的人們,他們的存在餵飽了人們簡單的精神需求,嚴重的讓人類產生依賴。據我的觀察,當代人類已有被自己創造出的科技奴役的跡象。

那個沒有電子產品的年代回不去了…只能等待世界末日的降臨。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無無無無〉

空虛深深填滿胸臆
包覆的我喘不過氣
癢,眩光,無力的雙眼
身心好疲憊,行軀沒有知覺
無感,無火,無情

幽默曲雖然播送
卻完全進不到我的心
連電玩都覺得無趣
靈魂何時要脫離皮囊
去尋找悠閒的境地

宅得像一股瘴氣
侵襲自己
朦朧無感的像隻鹿
沒有茸,痛苦地重複吞噬回憶

心被奴役
感知控制著大腦
思想遲滯
神經衰弱
一次宅病的狂襲

遠離所有電器
卻活不下去
現代人的必需品
可悲又可涕

身為奴隸
喪失自主
外物成了救主
一切都渾沌
風和雨不一起出現
微熱的四月天

一氣呵成的寫下心境
證明我無感到了極致
草木本有心,人非草木
這是個無解的問題

產後憂鬱
頭腦發脹
身體扭曲
日漸無力
口吐白沫
斗室中


窒息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月夜古戰城>

雒淮閣詩稿 壬辰 夏 四月廿一

<月夜古戰城一先

荒城月劃太清巔,野叟遙望景生憐。
黑夜綿長山恨水,短兵未斷火接天。
心君春草長肩過,揮劍秋亭刺思穿。
憶夢已成前塵事,昔人今日渡幽阡。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無題〉〈練劍〉〈約秋廬後〉

雒淮閣詩稿 壬辰 夏 四月十九

〈無題〉 七陽

三秋不見碧沉香,畫棟庭南倩影長。
彩舫臨江波浸月,凌虛夜落渺青陽。

練劍 六魚

金舞寸尖倚太初,八方遊走步難躇。
凝神巧聚雄渾氣,鎖訣封招化陣除。

約秋廬後 一東

松針遍落似鳴蟲,郊野山楓向晚紅。
歸雲流水秋期至,情繫此詩麗景中。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寄爾爾的第二封信

離上回聯絡兩星期有餘,這次有感,再寄一封。
今天是4/14日。

與父親一起走進國家音樂廳,坐在視野很廣的四樓,眼前看到了巨大的管風琴,頭上五個突出的吊燈昏黃的照著人群,加上不會造成懼高症的四層開放式空間裡,這樣的配置下,令人感到舒適而不會感到不安。

三次忽暗忽明的警示燈之後,一陣腳步聲響起,本日主角,佐藤忍小姐出席了,如雷貫耳的掌聲響起,她穿著一襲粉蝶色禮服,是裙擺拖地式的(這樣形容寫實點),那氣勢瞬間就出來了。據說她是亞洲三大女高音之一,當她開口介紹曲目時,雖然年紀有了,聲音卻十分沉穩、舉動亦非常優雅。身旁的伴奏是位身材嬌小的森島英子女士,兩人皆很有默契的向觀眾鞠躬行禮,日本人養成了良好的禮儀,鞠躬多過九十度,每次看到這樣的鞠躬,都令我十分驚訝,或許是不同文化的習慣,你說是不?

「乘著歌聲的翅膀」是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的作品,佐藤女士十分柔和的唱過了,作為開嗓第一曲,接著演唱另外兩首與「愛」有關的曲目,記得是法國歌「勿忘我」還有一首是愛的喜悅。

接著佐藤女士提到自己來自日本,因此決定演唱兩首日本民謠「海邊之歌」與「荒城之月」。「荒城之月」是我繼「櫻花」後最喜愛的日本歌曲(滝廉太郎作曲),帶有很濃厚淒美的氣氛,歌詞也非常的迷人,講的是會津若松城白虎隊壯烈犧牲的故事,民族性很強,當下我很期待聽到佐藤女士演唱。「海邊之歌」的旋律也是很棒(成田為三作曲),容易朗朗上口,並不淒涼。當海邊之歌結束後,黃光轉為白光,知道是荒城之月將照耀,瞬間我起了雞皮疙瘩。整首曲子道盡憂傷,加上佐藤女士歌聲的穿透力極強;曾讀過這段日本歷史的我,能夠明白這種感覺。

去年日本311大地震,好多人到了天國,東北日本成了人間煉獄。兩首歌演唱完後,佐藤小姐感傷的說著,並再次感謝台灣人民熱心的捐助與支持,這個橋段感動了現場所有的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眼眶也泛紅了。

接著演唱了三首日本童謠,「大象先生」、「螞蟻先生」和「山羊先生的郵件」,前兩首小時候我都曾聽過,有印象存在,「山羊先生的郵件」的歌詞很妙,大意是:白山羊寫了封信給黑山羊,黑山羊還沒讀信就將信吃掉了,信裡到底寫了些甚麼呢?很有童謠的韻味、歌詞趣味性十足,佐藤女士唱來卻一點也不含糊。上半場最後以一曲日本歌「故鄉」來追念日本災後逝去的人民,感情溢滿全場。

-------------------------------------------

中場休息,我靜待座位上20分鐘,看著人群動來動去,我的思緒也動來動去。很快的20分鐘過去了。

-------------------------------------------

下半場伴奏森島女士走了出來,演奏的是普契尼的蝴蝶夫人,這是我能預料到的,以前曾看過這個劇本,寫的是日本的蝴蝶夫人與美國軍人平克頓的故事,由鋼琴帶出了蝴蝶夫人的心緒,燈光配合著音樂,接著佐藤女士走出來了,一襲桃紅靛色相間的和服,頃刻蝴蝶夫人再現了,這是為了讓自己的心境更能符合角色而裝扮的吧!非常的合適。這故事訴說著一位負心漢與癡心女子的故事,也是不被祝福的異國戀,最後蝴蝶夫人選擇自殺讓人不勝唏噓,留下的是平克頓未曾謀面的孩子。整個歌劇分為五段,我想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次段「晴朗的一天」,曾聽莎拉布萊曼演唱過,這次聽佐藤小姐演唱更有氣氛,情景交融的關係吧!我聯想到了古希臘羅馬人時常到劇院去看歌劇,的確是有啟迪與教化人心的作用,這就是藝術的真諦與魅力吧,藉由表演呈現,我們的五官去接受,去感動、去省思。

長串的Bravo後,佐藤女士很有風度的向眾人回禮,十分有趣,觀眾的掌聲沒有停過,她一定很感動吧!讓我憶起了福田進一先生的吉他獨奏會,一樣是十分有風度也萬分迷人,我再這兩位大家上看到了日本人精誠的態度與可愛的回禮。安可曲唱的是中文的茉莉花與舒伯特的聖母頌,茉莉花代表著中國人、聖母頌代表西方人、佐藤小姐的歌聲代表日本人,這樣的安排是極好的。

其實這樣的夜晚是很安詳美好的,因為音樂能夠陶冶人性,如果人生能常常有著這樣美好的夜晚,我想世界上的暴戾之氣就會煙消雲散,你說是不?我雖然不太通音律,但我始終相信,好的音樂並沒有分等級,只有你要不要花心思去傾聽。

祝平安喜樂。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次韻、和韻四首〉

雒淮閣詩稿 壬辰 夏 四月十日


<次韻靖文同窗春到一首十一真

日曦冬盡景暄新,喜鵲躍迎今日人,
山色綠湖滿城邑,青龍橋首樂接春。

<和韻靖文同窗春暮一首一先

南風驚鳥月盤旋,殘蕊遭紛落水淵。
春晚渡頭蕭瑟處,夏君綠洗伴漪漣。

<和韻亭雅同窗春閒一首十一尤

摩涯夜半月低幽,信步送君到晚洲。
荏苒柳絲揚兩緒,笑約期日盡歡游。

<鴻經館吉野櫻綻次韻孫師陳師一首十灰

繁景塾前綻眼開,曉櫻婷嬝語遲徊。
東君吹盡春華後,隔夜薰風颯爽來。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孤絕> <贋盛唐> <河朔道中行>


雒淮閣詩稿 壬辰 夏 四月初七

<孤絕七陽

闇風送雨影棲遑,嘆世賦詩獨感傷。
元夜應為團聚日,天涯海角路綿長。

<盛唐七陽

學作詩將擬盛唐,模腔仿韻平水鄉。
苦思還望追李杜,怎料篇章掛宋牆。

<河朔道中行七陽

白雪紛飄映翠塘,岸頭蕭颯蘆葦長。
老翁寒釣江邊月,牧子靈馴河野羊。
北渡金城秋水上,晚棲逆旅冬山陽。
徘徊歧路兩相望,高蹈風塵自遠颺。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良辰> <輞川臨摹> <四川> <吉他>


雒淮閣詩稿 壬辰 夏 四月初四

<良辰十一尤

平野遠望春意浮,金烏信步上山丘。
清風拂走鉛華露,摩詰笑看把景收。

<輞川臨摹一東

山城無處起涼風,金燕橫空上白虹。
樵子笑吟歌歸曲,不知畫入彩圖中。

<四川八庚

蜀道西行天府橫,通衢四路八達亨。
成渝白虎群峰碩,屋脊崔巍把宇擎。

<吉他一先

吉他別緻五條弦,撥卻輕壓成譜篇。
騷客雅興佐美酒,優音清樂上山巔。
鄉村道上麥香鼓,爵士吧前歌舞連。
偶見怡情西域品,借來彈曲唱辭填。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寄爾爾的第一封信

這是我給你的第一封信,不能免俗的得畫下日期,
壬辰年四月初三晚上
沒有形容詞,氣氛悄悄飄入眼簾,
從車窗外重新感知整個世界,
南下的9025上充滿了旅客,
一班車載不了行天宮車廳長長的人龍。
他們在下邊等車,而我在上邊,望向窗外的他們。
外頭很冷,涼意陣陣從窗櫺刺入。
我很幸運的在頭站上了車,尾站的人們辛苦了,
大家都等車、大家都冷,但規規矩矩的排著隊伍,
沒有一個人喧囂,只有車聲扞格扞格地踰越了。

巴士沒讓我感覺跳過了黑夜的松江
跳上了中山高速公路,
司機點了人數,我猜是二十八個陌生人。
"繼續行駛到62公里位於中壢與平鎮的交流道"。
前頭閃起了數也數不清的紅燈火,
車尾燈聚集的宴會在清明時節開趴了,
沒有一部車喧囂,只有黑影靜謐地拂過了。

往常我會在車上打眠,
半臥斜仰在隔壁座位的黑袋上,
今天人潮洶湧,一位黑衣的女子輕輕地坐了我所讓出的車椅,
車身賦予我無聲的靜默,滿滿的都是陌生人。
登時,嗅覺的感官醒了,聽覺暫時休息,
聞到的是身邊女子的味道,
新新的,不陳舊,不惹人,但不奇特,
我想起了sale櫃檯的小姐下班後的身影,
幾通沒有再見的電話與一點粗粗的聲音,
或許我有那麼一刻覺得自己的觀察力很棒,
就像夏洛克‧福爾摩斯。

淡淡時空的香水味是我記憶猶新的,
那些味道總會讓我想起某年何月X日的Y刻的A人
掛念是存在心中的,有空的時候拿出來細細品嘗,
我相信靜默與冥想、改變姿勢去思考,
不管身邊的任何事物,所有時空是屬於自己的,

爾爾你說: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夜如霜"。
那我回敬你一句
"霜上波紋光鑑月、雪下小晴初映人"。
三天前星期五我就聞到初夏荷花時期的味道了,好像是說:
"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這邊亮那邊亮,好像一座小燈籠。"

<無題> <等車> <遠途><斯人><基督>


雒淮閣詩稿 壬辰 夏 四月初三

<無題二冬

酣風拂影醉情濃,遠道松濤送晚鐘。
秘侶偕行邀月徑,景深是處見芳蹤。

<等車十一尤

散客叢中逕轉悠,春聲刺入兩分愁。
幽香巧渺傳東側,窈窕娉婷一女流。

<遠途七陽

岸芷輕拂醉月香,舟中楚客飲千觴。
覓情懷思乘江水,推就餘味入夢鄉。

<斯人二蕭

孋影初侵含笑招,秋波帶媚教妖嬈。
待來半曉酣情處,月下水濱覽二喬。

<基督九青

應許地光降聖靈,救恩扶世若繁星。
拿撒勒後播天訓,十字架前受苦刑。
聖子御風歸聖域,門徒宣道播門庭。
新約賜福神意顯,遵禱善行德自馨。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晚游俟日><亥時松濤送暖>


雒淮閣詩稿 壬辰 春 三月廿九

<晚游俟日五微

劍南道上懶崔巍,寅夜登臨興不違。
忽降廣寒金箭雨,移雲拂曉忘言歸。

<亥時松濤送暖二簫

英曲美辭過海漂,越洋隔海聆西潮。

亢音籍入寶箱裡,評價直堪武與韶。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三月即景> <豐收>



雒淮閣詩稿 壬辰 春 三月廿七

<三月即景九青

涼意三春霪雨泠,綴華點綠滿煙汀。
晨風拂去蒼穹月,夜霧撼搖山海靈。
撥翠洗空澄嶽峙,掃塵滌宇澈淵渟。
遠來新日探雲見,檻外晴川水正青。

<豐收二冬

田疇村晚映松,阡陌黃禾秋意濃。
鐮到野橫遍地稻,阜豐民樂慶和雍。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以荔佐酒忽興來詩><晝寢夢而後記> <遊碧山巖> <遇友人話前塵感時推作><壬辰三月籌辦系上學術研討會有感>

雒淮閣詩稿 壬辰 春 三月廿一

<以荔佐酒忽興來詩八庚

釀瓊漿來佐君觥,色藝彤蓬結誓盟。
輔弼妙顏何哲聖?十八娘與絳囊生。

<晝寢夢而後記一先

松濤仙鳴彩閣前,沿階輕上伴人眠。
但聞盈女跫音響,綺夢結縭隔世緣。

<遊碧山巖十四鹽

蔥林蹊徑綴山崦,香客綿延滿樂恬。
峰頂漳王神殿鎮,定安助運賜佳籤。

<遇友人話前塵感時推作十三覃

舊雨近逢京站南,覓棕珠飲把言談。
香煙捲起雙昔憶,同映當時海水藍。

<壬辰三月籌辦系上學術研討會有感一東

東嶽襲來學術風,掃塵揚氣懶朦朧。
樸言妙語橫機趣,月旦品評誰最聰。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發表會錄改之十二首

雒淮閣詩稿 壬辰 三月二十 發表會錄改之

〈中夜插曲〉七絕平起,上平聲,一東韻)

燈前書影蔽雙瞳,筆下銀鉤弄巧工。
孰料案頭卮酒灑,滿書渲染火朱彤。

〈觀冬日〉(七絕仄起,上平聲,四支韻)

冬月凝寒草木衰,北辰星色各分歧。
世間絕景誠傷感,待俟春來旭日曦。

〈北行曲〉(七絕平起,下平聲,八庚韻)

平林盡色朔風生,吹入雄關滿帝城。
古驛道途沙拂面,逡巡回首望宸京。

〈夜中獨聆樂飲〉(七絕平起,上平聲,十二文韻)

曲中交響獨超群,月夜聆來擬萬軍。
何處子期相舉酒,對撙談笑共微醺。


〈觀星〉(七絕仄起,下平聲,七陽韻)

獨坐奇岩望月光,孤身仰首見河梁。
眾星燦耀天河漢,猶是天狼顯角芒。

〈黃昏〉(七絕平起,下平聲,十蒸韻)
山河日落水澄凝,江渚樓臺客子登。
月滿明湖風襲樹,星輝船影火然燈。

〈詠孫中山〉(七絕仄起,上平聲,四支韻)

粵翠炎陽照睡獅,均權民主耀丹墀。
神州革命風雲起,興國安邦肇始斯。

〈詠陳之藩〉(七絕仄起,上平聲,十一真韻)

清曲幽音揚冀北,謝天警句更無倫。
感懷恩厚源泉響,永惠凡間萬代人。

〈詠陳近南〉(七絕平起,下平聲,一先韻)

閩俠胸度包寰宇,臨海長望朗月圓。
熊霸鴻圖功業建,明光國祚播名延。
孔門學府安平立,天地雄幫九郡連。
忠膽義肝辭亂世,豪情一曲劍鑲璿。


〈遇寒雨迷夜記行〉(七律平起,下平聲,三江韻)

雙連坡頂風雨奇,勢猛如龍近怒瀧。
紫電烈空驚倦鳥,迷煙遮地鎖寒窗。
昔聞舍北鴟梟語,今覺黌南魍魅腔。
敢問避逃何去處?森羅扉影屋幢幢。

〈悲士不遇〉(七律仄起,上平聲,八齊韻)

雲夢澤邊楚相淒,長沙城外賈生迷。
荊山郢水多情地,謫客寒儒墨酒題。
樓榭初登望潁北,道途窮絕至京西。
懷傷對影嗟憂思,嘆月憑欄十柳堤。


〈詠張衡〉(七絕平起,上平聲,五微韻)

漢臣平子獨高翬,地動渾天立九畿。
東洛西京愁四宇,歸田謙牧顯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