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無題> <小旦><從軍行> <十五夜>


雒淮閣詩稿 壬辰 夏 五月十七

<無題六魚

迴燕逡巡繞海渠,俯觀靜俟捕淵魚。
人生逐影光陰渡,恰似飛鴻獵水漁。

<小旦七虞

臺前巾幗步盈趨,行止娉婷不讓鬚。
仙舞挪移聲婉轉,當時容俊比周瑜。

<從軍行八齊

新戰皇天下庶黎,勞師苦眾首隳黧。
一朝國賊權傾野,十月圍城萬骨淒。

<十五夜九佳

籠燭登高八百階,臨風對月望天涯。
光陰若水飛濺去,揮淚傷心獨遣懷。

胡淑雯 演講講綱

小說的空間
從白色恐怖,與一份失敗的訪談說起

小說的復仇
Toni Morrison談寫作的意義Take back my integrity
將個人在大歷史中被剝奪的正直、身為人的一致性,一筆一筆要回來。

對現實的質問
令小說,或文學,必然是關於失敗與失敗者的
(「敗者」包括「敗壞者」、「敗德者」…)
以卡夫卡的「變形記」為例

以及:
Steinbeck史坦貝克的Cannery Row 製罐巷。
Tennessee Williams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慾望街車。
Toni MorrisonBeloved摯愛(另譯「寵兒」)
Dostoyevsky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
Sherwood AndersonWinesburgOhio小城畸人。
Nabokov納博可夫的Lolita羅莉塔。

陰影與孤獨
異鄉人(陌異者)的孤獨。卡繆的「局外人」:莫梭。
卡夫卡式的孤獨。無法言說、人間失格的「怪物」。
蛾的孤獨。「慾望街車」的白蘭琪、與「最藍的眼睛」的Picola。一種陰性的、客體的創傷。想撒謊而不能。
麥田捕手的孤獨。想誠實而不能。

創傷與創傷記憶的不穩定感
傷口在發炎/發言,發炎的傷口在發言…

小說的功用(假如它有用,必也因為他不打算有用)──
給愛蜜莉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了解、保持沉默)
陌生人的好心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慈悲、對殘忍的克制)
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compassion對他人之痛苦表現出強大而深刻之同情,以至於,渴望將痛苦消除。利他主義的傾向。)
不問救贖

Feeling

很特別的一個晚上,啃食著一大張黑巧克力,啜飲著一杯阿薩姆紅茶,更因緣際會地去聽了場演講。一切都是偶然,沒有事先安排,很巧妙的組合與相遇。

這樣的晚餐讓我細細的體會到自己身體的變化,當一口一口巧克力嚥下、通過喉頭、順著紅茶滑到達胃裡,唾液不斷被分泌,舌下出現甜甜的味道,喉頭也因為油脂的溶化而燒灼,膀胱也漸漸的被紅茶分子充滿著,肢體不斷顫動,思緒卻更清楚。

以往的經驗來說,我很容易遺忘。但今晚的感覺十分濃烈,不易散去。 一切都存在於偶然,雖然身體出現這些奇異反應,心裡卻沒有違和感,處之泰然。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樹影> <實踐> <暢銷> <懷古> <友喪>


雒淮閣詩稿 壬辰 夏 五月十四 七絕五首

<樹影一東

木間無處起涼風,吹入擎藍闊宇穹。
遙海洗空成鏡日,萬支新綠映光叢。

<實踐二冬

寶剎初晨報曉鐘,小施主探大師宗。
何能轉運財源進?履步承平地化墉。

<暢銷三江

十年夜雨落寒窗,存稿積山若海江。
澹待叢編洛紙日,載輿印轍輅城邦。

<懷古四支

平野風輕駿馬馳,塵樸散進武侯祠。
側聆川蜀孔明笑,埋沒千軍化一碑。

<友喪五微

別臨一際上玄衣,揮筆墨橫輓素幃。
情繫同窗滄海憶,斯時水逝彼君飛。

我生活的國度,獨處,對話,行遊

台灣,地理位置上是個南國,夏季氣候炎熱,冬季則潮濕寒冷。雖然在氣候上有著這麼極端的感覺,卻是我從小到大生長的國度。

氣候的特殊影響了我對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在一個大晴天,萬里無雲、太陽朗照之時,我會獨自帶著我的單眼相機,搭著台鐵,搭到福隆拍攝天海一色,或是搭到鹿港,去體驗人文薈萃的台灣民風。在那些時間、若干地點,會不時的遇到各色人們,有的和善親切,很少會冷漠以對,在用餐、買東西與當地人們的對話之中,如同拼圖一般,我可以慢慢拼湊出台灣人的好,以及風景的秀。

若遇到一個微陰的天候,我則會龜縮在房間裡,因天色昏暗而打開電燈,開始閱讀,陰天是我最常拿來閱讀的時刻,在閱讀的過程裡,總會配合天候的不定生出不同的情緒,有時情緒激昂,有時多愁善感。這些時候的一次次累積,我也認識了不少作家,這些作家來自世界各地,寫著他們國度裡所發生的故事。而我呢?正興起的品味著他們的經驗,同時存入自己的經驗裡,寫在這本無形島國的日記簿中,留著以後回憶。

濕冷的時候,過敏總會不定時的找上我。在天雨的台北,加上一陣涼風吹過我的背脊,幾道噴嚏就躍出了鼻子,放射狀的噴濺到身上,有時身旁有人看見,叫我情何以堪?於是過敏成了我的噩夢,像個惡魔在我的心上打洞。免疫系統喪失功能,我只能躺在床上,宛如洩了氣的皮球被包覆在厚厚的衛生紙裡,此時只能獨處,想東想西想女孩,天馬行空的,漸漸的也就進入夢鄉。印象中的過敏時刻,南國氣候的多變,如同毛氈依附在我的腦海,想忘也忘不了。

這個國度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氣候聯繫著人、事、物,二十四節氣讓我們依循著去生活,天氣預報讓我們知道出門是否要帶傘、紫外線是否高到要戴帽。氣候牽繫著人與人的心,更是人們對話中常提及的話題,「今天天氣好好」,這是我們所熟知的對話開場白,從獨處到相處,從相處到行遊,南國氣候的多變波動著人們的心,也讓人們湊合在一起,在這塊土地上寫出自己的日記、畫出人生的藍圖,藉著不斷的「行」來成長、偶爾的「遊」茁壯。身為台灣這個氣候之子的國民,讓我有深深的體會。


    

回不去的年代

在我的印象之中,記憶大多是模糊不清的,若真要從中挖掘,那可能會發現很多關於電玩遊戲畫面的記憶。記得五歲時,家裡有了電腦,那時是1997年左右,是電子時代的萌芽期,我搭上了這班急速行駛的列車,中途沒有在下來過。

上代的人們在他們中年時才搭上這波電車,開始適應。而我們則是順其自然的跳入火坑(在我的思想中它可被稱為火坑),這波電車讓我們一天用若干個小時來面對它,或許當下的我常安心的說服自己電腦好好玩,而我母親的解讀是:不要老是打電動。在以前沒有電子用品與螢幕的年代,人們鮮少近視,而如今,近視患者成長率是居高不下,絕對和這波電車的魅力有關,而我自己也是受害著之一。上代人的童年印象裡充滿的是田野追逐與空氣的清新。而我們這代呢?轉變成螢幕亂流與空氣的混濁。

父母親曾拿他們小時候的相簿給我看,照片多是泛黃的,畫面中的景物卻已不復存在。照相術被發明不到一個世紀,但它帶給人們另一種記憶活動的空間,將時光定格成一張張相紙,展覽在時光迴廊裡。接著攝影術的出現嵌入了聲音,儲存一整段活生生的時光。

如今我看著自己兒時的相簿,記憶感觸已沒有那樣的深。時光迴廊似乎隨著時代演進而縮短,人的記憶也隨著時光飛逝而蒸發許多記憶。不少記憶多充斥著電玩畫面,若能無聲蒸發也好。既已生存在這樣科技發達的年代,雖然心裡有著一些怨嘆,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有一件不會改變的事:時間一直在流動。人們推算出一天二十四小時,約定成俗後以為公約,科技與知識不斷進步,但就現狀結構推斷,人的文化水平差異是越來越大。有人成為電腦的附庸、螢幕的奴隸,將時間無止盡的投入在這機器中─一台十分複雜運算的系統,他甚至成為了維繫人們感情的橋梁,e化的強大感染了全世界除了沒有接觸電子產品的人們,他們的存在餵飽了人們簡單的精神需求,嚴重的讓人類產生依賴。據我的觀察,當代人類已有被自己創造出的科技奴役的跡象。

那個沒有電子產品的年代回不去了…只能等待世界末日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