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時光飛逝#1

在逛博客來的同時,發現楊婕學姊已經出書囉。

大一的時候在論文發表會上和學姊打過照面,猶記得她的論文談的是〈麻衣相法〉,發表會當天有與學姐交談過兩句,當下就感知到自己和她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我是凡夫俗子,就像路邊的石頭;人家是神界的絳朱仙草。大概就是這樣的比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也有想寫書出書的念頭,卻從來沒有把它當一回事,更別提學姊想成為作家的職志。學姊當時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受到台灣文學界召喚一樣,像隻亟欲衝破柵欄的綿羊,追求著大學姐陳雪(最近也出新書《摩天大樓》)的腳步,一路邁進。

我從來就沒有想念中文系的念頭,一直想念的都是歷史系。但是為人不懂得為自己的未來著想,到底為什麼要填中文系都不知道。或許是保守的關係,從沒想過轉學這種瘋狂的事,之後的雙主修也失利。大學的生活平平靜靜,但回首一瞥,發現自己根本是個空洞的行屍。

不過,待在中文系的期間,也認識了幾位我認為以後有很大的機會會出書的同學。她們(大多是女生)的創作力很強,情感很豐沛,雖然世俗,但是擁有目標,把握機會,外出遠行,增加自己的生活經驗,我想,她們都預見著自己會有成為作家的一天。

她們的觀察力大多很敏銳,也許早就嗅出我這種路邊的石頭不值一哂,如同空心菜、或是批著羊皮的狼(出於對異性的防範或是潛在的威脅,我並不知道確切怎麼形容,我只是常常覺得自己是匹狼)。雖然很快地與她們漸行漸遠,但是,她們卻是引領我進入文學的啟蒙老師,也許她們從來不會知道.....。

大學之前,只喜好閱讀歷史小說或是武俠文學,對於二月河或是金庸還算熟稔,然而,和許多同學交流後,深覺自己的閱讀量實在太少,目光短淺。有一段時間,我常去圖書館借書,開始看一些文學作品,但大多是翻譯文學,不知為何,個性裡就是和台灣文學作品過不去,不會想找來翻閱。

我很遺憾當時沒有把閱讀的經驗如同現在寫影評、寫讀書心得的習慣記錄下來。那些記憶沒有載體,等於是遺失的歲月,遺漏自己的生命。就像先前其實在學校借閱過村山由佳《奈津的獨白》這本書,結果完全忘得一乾二淨,最近下了單訂購後,才發現以前曾經看過......這樣的糗事。

從今往後,我還是會繼續逛博客來,直到哪天,某個熟悉的名字又出現在我的眼簾,小石頭的我依然會感到驕傲,畢竟我曾經與她(他)相識。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讀中文系的人(之一)

"讀中文系到底有什麼用",一直以來,都是個熱議之題。身為一個中文系的畢業生、每個過來人對於這個問題幾乎可以肯定─都會有自己的一番見解。而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取決於自己─為何要選擇念中文系的心態,倘若心態是澄澈清晰的,那麼念來自會如魚得水、畢業後將更上層樓;倘若心態是混沌不明、甚至虛度光陰,那麼畢業後自然會認為讀中文系一點都沒有用,因為四年來你根本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本人捫心自問是屬於後者居多,但果是自己種的,沒有什麼好埋怨的。只能在面臨就業問題時亡羊補牢,但是命運的好壞就不如前者容易掌控了。

 或許"中文系的教學方法與授課內容"對於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不免有些過時,但是,一位成熟的大學生是不該侷限於課堂內容,而是應有多元學習的自覺的。讀中文系者可以自我練就博學的能力、學習第二外語、獲取教師證、具備資訊處理能力、團隊領導能力等等,而非固守本行、獨處斗室之中。而甚至大多數者,連本行都沒有學好,一點都不專業,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直到面對求職問題時,才開始怨懟及焦慮。往往到此時,這些人在面對自己曾是中文系學生的過往時,並不會有太好的印象,同時也給旁人對中文系學生的印象折抵再折抵、扣分再扣分。這應該是值得去解決的問題:中文系學生的品管。但是,大學生已是成人,這個品管問題的主導性還是得取決於自己,而非依賴老師教授或是只會卸責推託於「出了問題的教育」。

 而有一點卻又很現實:文憑。一位對"中文"沒什麼興趣亦無專業的中文系畢業生,其文憑幾乎是沒甚麼用處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純"中文專長"又能帶給帶給業主什麼利益呢?"利益",對一些文、哲愛好者而言(非"柯P"),是個聽到好像會"汙染"自己耳朵的人。但其實想想自己比起那些終日與金錢奮鬥的人,道德又有多麼高尚呢?我認為有很大的心魔在於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如同商管背景出身的人有著理財的知識,因而不齒於嘴上鎮日討論財富的人。以一位時時受中文系教授儒家思想薰陶的學生,會有衛道之思、護道之舉並不稀奇,但是,面對一個不一樣的社會(高度資本主義),應該將思想放寬些、與時俱進些。就我的觀察,大部分中文系的學生都了解這個道理,太極也打得很好,因此往往上儒家思想課的同時,態度並非很認真。亦常會認為適度接受「市儈之氣」、「庸俗之風」並非壞事,也是與其他背景之人相處之權宜之道。

 所以,一位真的準備好要讀中文系的新鮮人,他必須有足夠的自我認知、向上奮發、拒絕外界誘惑的能力,才有資格說自己可以念中文系了。現在要從中文系畢業太容易了,但是,順順利利的完成本科的學業對於未來求職的條件是嚴重不足的,唯有在念中文系的同時,多方嘗試,才是解決這個根本問題之道。有很多讀中文系的人,在大學時期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早就採取充實自我的行動了;反之,未意識到、或是欺騙自己、逃避自己未來的人,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殘酷,終將是要面對的。而可以念中文系的門檻並不高,各色各樣的人幾乎都可以來念,可取代性相對高,因此,如何能在眾多畢業生中走出自己的路、創造自己的風格、或是脫穎而出,絕對是個必須去好好思考的問題。

據我自己的觀察,讀中文系的人不少不知不覺會養成善於批判事物的能力,面對他人的見解或是說詞,往往會表現出不甚認同或是認為自己來說也會說的比你好的心態,甚至極會挑他人的語病,在小處予以攻訐。這樣的狀況往往會樹立不少潛在的敵人,因為自己的回應具侵略性或是諷刺性,容易造成他人不悅。讓他人容易覺得,念中文系的人很有個性,但是又有不太好相處的成分在。甚至覺得,你出一張嘴的能力很優秀,但是對於實質事務、問題處理上可能毫無貢獻或是平添麻煩。在闡述所謂自己的"專業"時,又容易流露出道學先生的樣態來,能夠接受者,恐怕只有小眾而已。但是如此,我依就不能夠武斷的這樣下定論,並非中文系出身的人都有這個毛病,很多人在處理這點上還是很得體的。「眾生喧嘩」很容易出現在一群中文系畢業的朋友之上,而如何有效去避免「眾生喧嘩」給人造成不佳的觀感,也是所有中文系畢業者可以好好去思考的問題。

「讀中文系的人」本是個大哉問,也很複雜,倘若要在細論,或許之後可以再試寫有關「讀中文系的男人」、「讀中文系的女人」,那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課題。畢竟「性別角色」之於現代社會,是個十分重要且值得一再關心、分析、思考與改進的問題。而男女本有別,職業與社會觀感亦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UDN聯合新聞網自5月來,對於這些話題又產生些熱評,其中很多是與「基礎國文及道德教育」及「課綱調整」有關,與我上述所說沒有什麼相關,不過會寫這些東西也是受這幾篇文章所啟發,這裡提供些連結與延伸閱讀,也順便留下些記錄:


當中文系成為一句髒話:從國文課綱微調談起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86/953166


文學相對論/唐捐VS. 楊佳嫻(五之一)讀中文系的人

http://udn.com/news/story/7049/937093


【沃草烙哲學】為不實用的「古典學科」辯護?從美國大學歷史看台灣教育/林英杰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605965


讀論語,不如讀人間異語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881999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夏憶〉



             回憶好似柳絲,
             愛在堤上綿延。
             夏雨騰躍,
             妳映袖的嬌顏,
             每每渲染大千。

             五湖倦客也曾,
             把箭向樹顛。
             妳素手緩揚纖靈,
             氈羽怎耐輕拂?

             久不見儷影,
             恨長天依舊,
             照淮山襄陵。
             縱使路遠層疊,
             止不住碧波狂濤,

             漫無盡,相思。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念奴嬌〉

雒淮閣詞稿

〈念奴嬌〉
定格
┼─┼│()│─┼┼│()┼──│()┼│┼──││()┼│┼──│()┼│──()┼─┼│()┼│──│()┼─┼│()│──│┼│()
┼│┼│──()┼─┼│()┼│──│()┼│┼──││()┼│┼──│()┼│──()┼─┼│()┼│──│()┼──│()│──│─│()
幽嵐陣陣,甫更衣欲睡,沁涼侵被。夜露幾重深室宇?層疊萬千雲翳。雨灑龍葵,
霧濕雪見,迷裡惹誰醉?璃燈新滅,月光疏影人寐。

晚霽佳節依然,夢魂長嘯,抒盡今憂思。舞劍八方馳電去,追憶當年盟誓。

磊隗魁奇,焱攸驍烈,多少英雄氣!春華飛逝,一汪滄海清淚。

  說明:本詞創作參考蘇軾、朱敦儒、李清照、辛棄疾、姜夔等詞家之〈念奴嬌〉,依龍榆生先生所言,〈念奴嬌〉前後一百字,宜用入聲韻部,其用以抒寫豪壯情感者。龍氏以《東坡樂府》為準,取東坡「憑高眺遠」一闋為定格、「大江東去」一闋為變格,此詞以定格為基調。
   本詞使用第三韻部之去聲韻,與李清照〈念奴嬌‧蕭條庭院〉相同。而內容部則以「夜寐」之景為上闋,「夢憶」之感為下闋。上闋之龍葵、雪見皆為草本名;下闋多用僻詞,如:磊隗(胸中不平)、焱攸(火花飄舞之景)、魁奇(傑出非)、驍烈(勇猛剛烈)等詞語襯托詞中男主角當年豪氣與不凡,而如今已逝之慨。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淺談爭執

對於自己在意的觀點、意見、人事若和自己相左時,可能會產生爭執。當爭執兩方皆各持己見、針鋒相對以至於剛愎自用時,皆不理性。幾乎只有客觀尊重、修養持正、理直氣和才能處理好事情。

很多時候知道自己的意見是較為正確的,卻因爭執對方的習慣、修養與自己不同,而讓自己較為正確的意見淪為俘虜,使得好的建議不但不為爭執方所接受,更氣壞了自己為何無法說服對方。

當自己想說服對方之時,對方也會認為你不夠客觀、不夠理性、不夠尊重。
往往在這種情況下,事情不但不能解決,反而會偏離爭執主題。

在壯年時候,若和長輩爭執,建議往往容易被長輩以幼稚、不夠成熟、經驗太少等理由駁回,很多良好的建議便被沉沒海底,這時只能檢討自己的溝通技巧不夠精良,並訓練自己的溝通能力、自我修養。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19歲〉

19歲
總是特別感傷
當你發現從前的朋友
小時候如同一窩雀鳥
巢再一起
如今羽翼豐滿了
各自翱翔

看著你們現今的照片
跑馬燈似的慢速瀏覽過去
好多不熟悉的面孔疊在一起
知道大家過的生活過多麼不一樣
不一樣的生活圈。。。的感覺
也想想自己過的生活如何如何

當我在黃昏曉時騎著機車
斜著頭望望天邊
彩霞告訴我 雲還是那樣的飄逸
時間流逝的到底多快
其實。。。不過就短短的七八年

19歲的冬季正要來臨
寒風的額頭衝過了起跑線
。。。它要邁向成年
那是我們小時候特別希冀
亦最最嚮往的。。。大人生活
遠遠的你
說說。。。
未來的道路
將要如何如何走
我微微頷首
說說。。。
在時間的銀河裡漂遊
在火星的隕石丘旁生一盆生命的花火
在日月星中化為一顆細小的飆塵
光速暢遊

戰爭的思辨

本人很喜歡閱讀歷史,羅貫中算是我的啟蒙老師,小學到國中讀了整整三遍的《三國演義》,近乎狂熱,接著開始接觸中國史與西洋史,然後把所有事件拼湊成一條龍,為什麼說是龍?因為大事件常帶著小事件出現,像是龍披了一層鱗一般。國高中時期再加上地理知識的齊備、經濟原理的初步了解後,我開始思考人類歷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戰爭(war)。

對於戰爭一名詞,我想我的理解是出於「自私」(selfish)這個因素。人性百樣,貪婪卻常居首。社會這樣不斷的發展下去,極容易造成社會不均等,那些慾望強、野心大的人總想著如何征服、拓展;相對於寡慾望、小野心的弱者,將產生階級的分別。在資本主義社會來說,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他們採取民主多數決去制憲、讓菁英來掌控政府、發展政經政策;另一點,也就是族群與國家的林立,不同膚色的人種、不同國籍的人民,彼此間亦存在著一道隱形的帷幕,當這帷幕動搖時,將帶出紛爭;當帷幕消失時,有兩種情況:其一為出於自私利益而引發戰爭,其二為互利共生而達成融合。但第二種情況在人性面中依然可能充滿著爾虞我詐。

想想在一個弱化的動盪時期,人民生命十分低賤,此狀況下,歷史推陳出兩種主流理論,一為民主革命,二為布爾什維克革命,兩者皆脫不開「革命」(revolution)。革命的基礎來自於對革命成功、建立新秩序的美好憧憬,換句話說,也就是換取和平的生活。但革命的過程中,勢必會爆發戰爭。這些戰爭包括有系統的大戰役、亂中有序的游擊戰,到二十世紀開始風行的生化戰、科技戰。而這一群群的革命者中必有其領導者、有其目標與口號。這人民革命中,有為獨裁者(ditactor)的出現,他們掌控了軍政與民心,其個人意志有辦法席捲群眾,動用軍力更能侵犯他方人群與土地。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構成戰爭不可或卻的因素。人類文明經由經驗的累積與代代相傳而形成的。人們也因慾望的不斷增加而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技術,有需求而開始使用符號,接著文字則配合語言而誕生。有知識的人、識字的人,在古代常被認為是高階級的人,這些人成為菁英,開始去領導眾人、制定政策、建構社會。若干年前,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文明滋長、茁壯,直到文明壯大、人口增加,族群擴大的現象勢必壓抑他族的利益,進而引發衝突與戰爭。這一切似乎又回歸到人性的自私。家國式的自私是家國式的利益考量擴張的必然展現。不識字的人民被領導,亦有極大的機會被化為民粹;換句話說,他們容易受騙,是政治軍事考量下的棋子。歷史有其興衰、有其輪迴,此誠必然也;文明有其興衰,基本上卻會被傳承下去,傳承著技術、文字與文化。

競爭(competition)是戰爭的推動因素,它是自私的強化,當人民互相競爭,會產生多種不同的結果,激化的競爭將加速人腦的思維,是知識爆炸的催化劑。商人彼此競爭為典型之例,創意(originality)一名詞亦隨之誕生,並成為新世界寵兒,多數商人為自己利益的擴大而想出吸引顧客的手段,這將發展出多元的創造成品,是創意的實踐。但文化的累積速度極快,特別在這個高資訊時代,「天才」(genius)這種人物就更受歡迎了,天才較有能力能想出常人想不出的創意,他們較能因發明事物而改變世界。這樣的狀況卻也無可避免地加速了人類知識水平的差距。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浮華虛麗的城市舞台,不同知識水平的人進行競爭,俗語也常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曾經有學者提出「戰爭的藝術」(The Art of War)這一個詞彙。藝術本身是千變萬化、帶有審美色彩之表現。戰爭就某些方面來看,的確帶有藝術層面。舉例來說,「策略謀劃」即是典型藝術的呈現,當我軍明擺陣型,卻暗渡陳倉時,創造出克敵制勝的局面,這就帶有藝術中神妙的成分。成語「兵不厭詐」,指的是戰場的瞬息萬變,兵士們必須學會冷靜判斷的功夫。戰爭在此狀況探討下,似乎對於某些人人有莫大的吸引力,它的魅力造就了兵法家、軍師、將領以及縱橫家。這些人著迷於戰爭的理論中,更以實踐其思想為目標而專注於每一場戰爭。兵法家寫成兵書、軍師策劃好謀略、將領九州爭天下、縱橫家挑動戰爭,如此來看,戰爭的起因又回溯到人性中「自私」的那一面。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完成的文學名著《戰爭與和平》,反映的就是一體兩面的生活,有戰爭就沒有和平;有和平就沒有戰爭。不少文學即是為戰爭而產生:西方兩次戰爭時期,雷馬克完成了《西線無戰事》,東亞日本殖民下出現了保皇文學,中國出現反共抗戰文學、解放文學。可看出很奇特的一點:部分文學替戰爭這位「SIR」服役,而且是心甘情願的去服役。因為戰爭的慘烈,某些文學家發願要寫下這些故事、加以自我的想像來改造;也因為沉迷於戰爭的狂熱,更有不少文學家用文字來榮耀戰爭。文學家不同於史學家,文學家乃發揮自己的意志來描繪戰爭,不同於單純記述戰事始末的史學家。人之所以為人,出於擁有「自我意志」,意志因戰爭的爆發,瞬間點燃了導火線,開始快速蔓延。在自我意志的實踐下,戰爭文學也往往帶有自私的成分了。

戰爭二字,可以分解為「單戈爭」,也就是拿起一件兵器,向他人爭鬥廝殺,爭鬥廝殺造成了流血喪生、血海仇深,是相當慘烈的一檔事。老祖宗從造詞的過程裡讓我們看出了戰爭的本質。戰爭是如此可怕,但古今中外、歷朝歷代,戰爭似乎與休止符無緣,探究其原因為何?一樣是出於人性的自私。總有崇拜戰爭、熱愛戰爭、塑造戰爭神話的人。這些人往往就是先前提過的獨裁者。這些皇帝、國王、總督、將軍常自以為自己是大思想家,利用其擁有的權力來控制眾人,進一步去洗腦眾人,接者歌頌戰爭的美好,輔以種族理論來激起敵愾同仇。活生生的例子:二戰時期的日本人曾奉上「軍神」稱號給上將乃木希典,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獨裁者發動戰爭,戰爭使得不少人民盲目了,盲目的崇拜、歌頌戰爭。

戰爭本指相互殘殺,是格鬥的強化詞。隨著人類文明的成長,戰爭演變成不同形式的樣貌,有商業戰爭的出現,打的是計略戰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降低對手的防禦力;也有所謂的糧食戰爭,運用「壟斷」(monopoly)、「經濟制裁」等手段來削弱敵對勢力經濟基礎,進一步的危害到敵國的人民。這兩種戰爭所演變的型態在現今不難看見,電子科技跨國公司的競爭、糧食資源的競爭、經濟作物的壟斷,或是給予敵對國家經濟封鎖、禁止通商等等。這一牽涉的個人、企業乃至於國家的基本利益,而追求利益的極大值更是個個國家、企業的終極目標,「自私」這個小小的出發點變被無限運用、放大了。這麼做往往也產生了很多不好的後果,產生了不少的新仇舊恨,無可避免的,這兩個概念也是肇因於「戰爭」。

 科技進步,八九不離十和戰爭的爆發有關,當人類過的安逸祥和、豐衣足食,便少有進取之心。而有戰爭而無和平時,不少的資源人才被轉移去開發新式武器,間接地導致鍛冶技術、航海技術、電子技術、生化技術的進步。而陸陸續續的進步之後,人類的壽命延長了,地球上的人口開始暴增,部分資源卻日益枯竭,大大地危害了後代子孫。於是若干年前,馬爾薩斯針對人口增長問題而提出了「戰爭與人口的關係」,指的就是這個問題:戰爭導致了人類科技進步、人口增加;戰爭亦死傷了不少人,相對減少地球負荷。據其理論,必須要有大量的人口在一段週期內快速死去,因戰爭而死來救後代子孫是一個鬼點子,人性自私,誰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下一代的和平呢?

整理上述一些戰爭的問題,我想問問自己:人類社會到底該不該有戰爭?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不代表我是戰爭支持者。因為人性中自私的那一面必定存在,而人類又是兼具智慧與群居性的動物,人們用智慧發展出技術、有群居的本能而發展出群落,群落中產生首領,首領漸漸開始獨裁,獨裁向外擴張,進而發動戰爭。戰爭時期,技術開始快速發展,科技漸漸的進步,人民生活水準提高,開始拓展城市、發展經貿。到了高智慧時代,技術發展已臻成熟,新式武器的出現,舊時代、舊帝國因不斷革命而瓦解,政治發展出民主與共產,商戰、糧食戰又開始出現。直到現今,我想,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是人,是單一的個體,擁有自我意志。雖然戰爭會死傷不少人、拆散許多家庭,但戰爭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我們能有今日的生活水準,很多也是拜戰爭之賜的。而這些死去的戰鬥英雄,他們用他們的犧牲來成就後代子孫的和平,我們現在的確生活的不錯,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他們是否是「無私」而不是「自私」呢?我想這沒有絕對的答案,端看你站在哪個角度看待此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