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時光飛逝#1

在逛博客來的同時,發現楊婕學姊已經出書囉。

大一的時候在論文發表會上和學姊打過照面,猶記得她的論文談的是〈麻衣相法〉,發表會當天有與學姐交談過兩句,當下就感知到自己和她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我是凡夫俗子,就像路邊的石頭;人家是神界的絳朱仙草。大概就是這樣的比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也有想寫書出書的念頭,卻從來沒有把它當一回事,更別提學姊想成為作家的職志。學姊當時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受到台灣文學界召喚一樣,像隻亟欲衝破柵欄的綿羊,追求著大學姐陳雪(最近也出新書《摩天大樓》)的腳步,一路邁進。

我從來就沒有想念中文系的念頭,一直想念的都是歷史系。但是為人不懂得為自己的未來著想,到底為什麼要填中文系都不知道。或許是保守的關係,從沒想過轉學這種瘋狂的事,之後的雙主修也失利。大學的生活平平靜靜,但回首一瞥,發現自己根本是個空洞的行屍。

不過,待在中文系的期間,也認識了幾位我認為以後有很大的機會會出書的同學。她們(大多是女生)的創作力很強,情感很豐沛,雖然世俗,但是擁有目標,把握機會,外出遠行,增加自己的生活經驗,我想,她們都預見著自己會有成為作家的一天。

她們的觀察力大多很敏銳,也許早就嗅出我這種路邊的石頭不值一哂,如同空心菜、或是批著羊皮的狼(出於對異性的防範或是潛在的威脅,我並不知道確切怎麼形容,我只是常常覺得自己是匹狼)。雖然很快地與她們漸行漸遠,但是,她們卻是引領我進入文學的啟蒙老師,也許她們從來不會知道.....。

大學之前,只喜好閱讀歷史小說或是武俠文學,對於二月河或是金庸還算熟稔,然而,和許多同學交流後,深覺自己的閱讀量實在太少,目光短淺。有一段時間,我常去圖書館借書,開始看一些文學作品,但大多是翻譯文學,不知為何,個性裡就是和台灣文學作品過不去,不會想找來翻閱。

我很遺憾當時沒有把閱讀的經驗如同現在寫影評、寫讀書心得的習慣記錄下來。那些記憶沒有載體,等於是遺失的歲月,遺漏自己的生命。就像先前其實在學校借閱過村山由佳《奈津的獨白》這本書,結果完全忘得一乾二淨,最近下了單訂購後,才發現以前曾經看過......這樣的糗事。

從今往後,我還是會繼續逛博客來,直到哪天,某個熟悉的名字又出現在我的眼簾,小石頭的我依然會感到驕傲,畢竟我曾經與她(他)相識。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讀中文系的人(之一)

"讀中文系到底有什麼用",一直以來,都是個熱議之題。身為一個中文系的畢業生、每個過來人對於這個問題幾乎可以肯定─都會有自己的一番見解。而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取決於自己─為何要選擇念中文系的心態,倘若心態是澄澈清晰的,那麼念來自會如魚得水、畢業後將更上層樓;倘若心態是混沌不明、甚至虛度光陰,那麼畢業後自然會認為讀中文系一點都沒有用,因為四年來你根本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本人捫心自問是屬於後者居多,但果是自己種的,沒有什麼好埋怨的。只能在面臨就業問題時亡羊補牢,但是命運的好壞就不如前者容易掌控了。

 或許"中文系的教學方法與授課內容"對於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不免有些過時,但是,一位成熟的大學生是不該侷限於課堂內容,而是應有多元學習的自覺的。讀中文系者可以自我練就博學的能力、學習第二外語、獲取教師證、具備資訊處理能力、團隊領導能力等等,而非固守本行、獨處斗室之中。而甚至大多數者,連本行都沒有學好,一點都不專業,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直到面對求職問題時,才開始怨懟及焦慮。往往到此時,這些人在面對自己曾是中文系學生的過往時,並不會有太好的印象,同時也給旁人對中文系學生的印象折抵再折抵、扣分再扣分。這應該是值得去解決的問題:中文系學生的品管。但是,大學生已是成人,這個品管問題的主導性還是得取決於自己,而非依賴老師教授或是只會卸責推託於「出了問題的教育」。

 而有一點卻又很現實:文憑。一位對"中文"沒什麼興趣亦無專業的中文系畢業生,其文憑幾乎是沒甚麼用處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純"中文專長"又能帶給帶給業主什麼利益呢?"利益",對一些文、哲愛好者而言(非"柯P"),是個聽到好像會"汙染"自己耳朵的人。但其實想想自己比起那些終日與金錢奮鬥的人,道德又有多麼高尚呢?我認為有很大的心魔在於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如同商管背景出身的人有著理財的知識,因而不齒於嘴上鎮日討論財富的人。以一位時時受中文系教授儒家思想薰陶的學生,會有衛道之思、護道之舉並不稀奇,但是,面對一個不一樣的社會(高度資本主義),應該將思想放寬些、與時俱進些。就我的觀察,大部分中文系的學生都了解這個道理,太極也打得很好,因此往往上儒家思想課的同時,態度並非很認真。亦常會認為適度接受「市儈之氣」、「庸俗之風」並非壞事,也是與其他背景之人相處之權宜之道。

 所以,一位真的準備好要讀中文系的新鮮人,他必須有足夠的自我認知、向上奮發、拒絕外界誘惑的能力,才有資格說自己可以念中文系了。現在要從中文系畢業太容易了,但是,順順利利的完成本科的學業對於未來求職的條件是嚴重不足的,唯有在念中文系的同時,多方嘗試,才是解決這個根本問題之道。有很多讀中文系的人,在大學時期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早就採取充實自我的行動了;反之,未意識到、或是欺騙自己、逃避自己未來的人,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殘酷,終將是要面對的。而可以念中文系的門檻並不高,各色各樣的人幾乎都可以來念,可取代性相對高,因此,如何能在眾多畢業生中走出自己的路、創造自己的風格、或是脫穎而出,絕對是個必須去好好思考的問題。

據我自己的觀察,讀中文系的人不少不知不覺會養成善於批判事物的能力,面對他人的見解或是說詞,往往會表現出不甚認同或是認為自己來說也會說的比你好的心態,甚至極會挑他人的語病,在小處予以攻訐。這樣的狀況往往會樹立不少潛在的敵人,因為自己的回應具侵略性或是諷刺性,容易造成他人不悅。讓他人容易覺得,念中文系的人很有個性,但是又有不太好相處的成分在。甚至覺得,你出一張嘴的能力很優秀,但是對於實質事務、問題處理上可能毫無貢獻或是平添麻煩。在闡述所謂自己的"專業"時,又容易流露出道學先生的樣態來,能夠接受者,恐怕只有小眾而已。但是如此,我依就不能夠武斷的這樣下定論,並非中文系出身的人都有這個毛病,很多人在處理這點上還是很得體的。「眾生喧嘩」很容易出現在一群中文系畢業的朋友之上,而如何有效去避免「眾生喧嘩」給人造成不佳的觀感,也是所有中文系畢業者可以好好去思考的問題。

「讀中文系的人」本是個大哉問,也很複雜,倘若要在細論,或許之後可以再試寫有關「讀中文系的男人」、「讀中文系的女人」,那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課題。畢竟「性別角色」之於現代社會,是個十分重要且值得一再關心、分析、思考與改進的問題。而男女本有別,職業與社會觀感亦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UDN聯合新聞網自5月來,對於這些話題又產生些熱評,其中很多是與「基礎國文及道德教育」及「課綱調整」有關,與我上述所說沒有什麼相關,不過會寫這些東西也是受這幾篇文章所啟發,這裡提供些連結與延伸閱讀,也順便留下些記錄:


當中文系成為一句髒話:從國文課綱微調談起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86/953166


文學相對論/唐捐VS. 楊佳嫻(五之一)讀中文系的人

http://udn.com/news/story/7049/937093


【沃草烙哲學】為不實用的「古典學科」辯護?從美國大學歷史看台灣教育/林英杰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605965


讀論語,不如讀人間異語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881999